2004年10月6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十二版:房车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汽车投诉多 焦急盼三包

  作为一种特殊的消费品,汽车一直游离在商品“三包”规定范围之外,但随着汽车在家庭间广泛普及的同时,汽车质量、维修服务等纠纷也呈现出大幅度的攀升趋势,汽车投诉已经成为各类消费投诉增幅最快的商品之一。
  相关法规的脱节,已经成为保证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最大障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据国家有关部门信息透露,与消费者关系密切的汽车产品“三包”法规草案正通过各方面的论证,进入立法程序,并有望在今年内公布并实施。
  对即将出台的“汽车三包”政策,消费者们有着何种的理解与反应?前不久,有关网络媒体联合进行了一项“汽车三包”研究调查。

  汽车“三包”的理解误区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56%的消费者对汽车“三包”政策的即将出台有所了解。但由于正式的法规方案还未出台,也未能用市场的运作手段加以检验,加之受到汽车问题传统解决方式的一些影响,消费者在汽车“三包”的理解层面上还存在着一定的误解与偏差。
  汽车“三包”不等于汽车“召回”
  表面上看,“三包”与“召回”都是为了解决汽车存在的某些质量问题。但“三包”是针对由生产、销售过程中各种随机因素导致产品出现的偶然性产品质量问题。而“召回”是针对由于设计、制造等方面的原因在某一批次、型号或类别中出现的普遍性产品质量问题。有70%以上的消费者将系统性缺陷和偶然性缺陷视为一个概念。
  汽车“三包”不等于汽车“一包”
  在我国汽车市场发展历史中,当汽车出现了质量问题后,经销商和生产厂家往往只以“维修”这样一种方式来解决,至于退车、换车由于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支持是绝对不可能的。汽车“三包”将打破我国汽车产品只有“一包”的局面,将规定整车在三包有效期内,出现问题后的退、换问题。在调查中,有高达71.1%的消费者对汽车“三包”理解为“维修”的“一包”范围之内。

  汽车“三包”对消费者的影响

  汽车消费不啻为一笔不菲的投入,动辄十几万元、几十万元,乃至上百万元,然而买车后的质量、服务等方面的问题在现行的制度环境下却得不到相应的保证,并由此引发众多的质量纠纷,甚至危及消费者的生命安全。显然,如何使权益保护制度化是消费者最为关心的问题。
  在参与调查的消费者中,接近半数的消费者觉得“三包”政策的实施将会对自己的汽车消费影响很大,占调查人数的43.9%。28.4%的消费者认为,“三包”政策虽然不是影响自己汽车消费的决定性因素,但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
  固有消费者
  在456位已经拥有轿车的消费者中,都表示自己曾不同程度地在汽车购买或维修过程中遇到质量和售后服务的问题,尤其是“出现问题后,到维修站维修几次仍然存在问题”是大多数消费者遇到的情况,调查比例达55.8%。而消费者遇到“经销商在交付车辆时没有详细介绍售后服务、保修条款等”、“驾驶一段时间后,汽车出现的质量问题遭到经销商推卸责任”、“车辆存在质量问题,经销商不愿退还”等情况的调查比例分别为44.9%、42.4%、32.7%。
  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现行法律法规缺乏一定的实际操作性,“包修”已经不能完全保障消费者的利益。对于经历过汽车消费之苦的有车族而言,“三包”政策的出台将会让他们心里更踏实,更有底。
  潜在消费者
  在686位计划两年内购车的消费者中,汽车“三包”政策的即将出台将会对他们的购车计划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将会等待“三包”政策出台的消费者比例为55%,毕竟,“三包”政策在消费者们的翘首期盼中,终于有了回音,在更好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基础上,等待它的出台似乎是一个更加明智的选择。而“三包”政策能否在出台后,通过市场运作手段切实地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还需要具体的实施和时间来证明,26.6%的潜在消费者用观望的态度更加理性地看待即将出台的汽车“三包”政策。
  在中国现行的市场环境与产业发展趋势下,汽车“三包”依然还有它自身的缺陷与弊端,还需要企业的自律、国家的调控、消费者维权意识增强等三方面因素的平衡。但无需质疑的是,汽车“三包”政策的出台,对促进汽车产业的发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积极的影响。